今天,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关注赤水!
7月10日,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播出专题新闻《推进绿色发展 凝聚全球共识》,聚焦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。其中,赤水市做好“竹文章”,既保护好生态、又发展好产业的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功范例得到重点呈现。
贵州赤水市位于长江支流赤水河沿岸,是目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。然而在多年前,由于过度开发,当地森林资源被持续破坏,赤水河主体段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1%左右。生态恶化导致当地旱涝灾害频发,水土流失严重。
恶劣的生态不仅使百姓生活存在安全隐患,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,当地政府加大力度推进植树造林工程,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且生长迅速的竹子作为主要种植品种。
(资料图片)
大面积种植的竹林在长江上游构筑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,让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,同时也给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以竹产业引领的致富路。
20年前,村民万鹏响应政策,把自己家里荒废的田土种上了竹子,现在家里十七八亩的竹子,每年都能带来2万元钱的收入。村民采伐的竹子会被送到几公里外的造纸厂,通过严格的环保工艺,被分解成竹浆和含有木质元素的黑液。竹浆用来造原纸,黑液提浓之后用作燃料,几乎没有任何浪费。
生态造纸仅仅是赤水市众多竹加工产业当中的一个。赤水市现有竹类加工企业近300家,形成了竹建材、竹装饰、竹工艺品、竹笋加工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。2022年,全市竹产业产值达到了74.6亿元。
如今,赤水市的竹林面积已经达到了132万亩,为竹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。2022年10月,赤水市还发行了贵州第一张竹林碳票用于碳汇交易,迈出了用空气换钱的第一步。未来随着我国朝着双碳目标不断迈进,碳汇交易也会让绿水青山体现出越来越大的价值。
━ ━ ━ ━ ━
审核:邹杰
来源:央视影音、动静贵州
编辑:丁一、张黎方夏